voc在线监测系统是利用网格化监测是以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为单位,对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网格进行分级划分,实现区域网格全覆盖,实时了解污染源,客观真实地反映污染状况,综合分析污染原因。
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可形成一个监测空气的“天网”,可将采集到的数据与现有标准站监测点的监测点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和标定,生成时空动态趋势图,从而获得全区高密度、高频度的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利用GIS的后台数据分析统,进行监测数据的筛选、标定、统计分析和动态图绘制,实现对全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进而判断污染源,追踪污染物的扩散趋势,对污染源起到很大的监控作用,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网格化监测,为何会成为2021年地方精准治霾的新风向?
地区重污染频繁发生,大气能见度下降,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已成为我国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控系统成为各地环保局治理雾霾的新举措。从三个方面对网格化监控成为新主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
一、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国控点监测PM2.5、PM10、SO2、NOx、O3、CO等六项指标,但不能只对一个指标进行分析。小型仪器则采用进口激光,300纳米精度,独有的粒子计数算法和定标工艺,分析小范围内的污染源,追踪主要的污染来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成本投入差异较大。对于一些懂一些在线监控系统的人来说,网格监控的特点是微观站点成本低廉,设备维修和维护方便,适合于大范围、高密度布点。采用网格布点技术,可对污染数据进行采集和精细处理,并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时掌握污染动态,实现污染溯源。它与原来一个城市只有几个大气监测标准站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三、后续维护方法。国家控制点的成本和后期运营费用较高,难以进行大面积、精细布点,且“无法说清污染源”的问题依然存在。微仪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污染发生时,可以对污染物的来源、时间和成分进行分析,且维护方法简单,操作费用较国家控制点低。
网格化监测领域,实用才是硬道理!
当前网格化监测市场鱼龙混杂,各企业都想瓜分这块大蛋糕,于是,出现了各种打着“精准治霾”的口号的网格化监测系统,表面上看,各系统大同小异,差别很大,但实际上,各个网格化监测系统的重点并不相同,有的把“精”和“准”放在对污染源的精确控制上,有的则把“准”放在对数据的精确监控上。
越来越复杂的大气污染状况正向传统的大气污染源监测方式提出挑战,目前实施的国家环境空气国控点监测系统中,监测点位数量有限,成本高,以点代面的方法时效性不足,无法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对监测系统时空动态趋势分析、污染减排评估、污染源跟踪和环境预警预报等能力的深入挖掘。